新生兒聽力篩檢 及早發現先天聽損
台灣每1000名嬰兒中約有3人患有中至重度感覺神經性聽損,若合併計入輕度聽損及較晚發病的聽損,聽損兒在總兒童人口中的比例甚至可高達1-5%(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資料)。然而盡早配戴助聽器或電子耳並接受聽語治療,即可讓聽損兒童的語言和智能得以正常發展,與常童幾乎無異。
聽損兒掌握語言黃金期療育 可勝聽常兒童
個性活潑開朗的飛揚本身就是一位先天感音性聽損的兒童,兩歲時在醫師評估後開了單側人工電子耳,加上積極的聽能復健與對側耳助聽器,讓飛揚迅速建立了良好的聽力及語言基礎,甚至從小就會拍攝玩具開箱或行腳分享影片成為小小Youtuber,為自己創造更大的舞台!去年(11歲)媽媽為了他更上層樓,幸運搭上健保給付列車開了第二耳電子耳,之後語彙能力更是發揮到極致,站上舞台就可以大秀評閱電影才華,將自己喜歡的韓國電影精彩「速說」,堪稱童版谷阿莫。
母愛堅強守護 自閉兒圓夢進職場
還有原本聰明可愛的冠宇,兩歲半時遭腸病毒感染喪失聽力,間接引發亞斯伯格症(高功能自閉症),讓冠宇和全家的人生轉了個大彎!一路上面對周遭親友甚至學校老師的不理解,讓媽媽親自投入為聽損和自閉症發「聲」的路。除了幫兒子植入人工電子耳解決聽力阻礙之外,不論是教育學習或是社會服務,只要有助於冠宇社會行為發展或是獲得更多助力的機會,媽媽都會排除萬難、積極參與。多年來的努力讓冠宇的成長驚人,19歲已順利步入職場,一圓工作夢想,邁向自立生活的目標。
聽損社福團體助聽損兒回歸主流教育
聽損兒的聽能復健與教育,除了家長必須加倍付出的家庭療育與良好的語言示範之外,目前國內有許多專為聽損兒設置的社福教育團體包括兒童慈善協會、雅文基金會、科林聽語服務等機構,多年來以聽覺口語、聽能復健、藝術治療等方式,療育了無數的聽損兒,尤其是學齡前兒童。透過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等輔具與復健的幫助,讓聽損兒可以順利回歸主流教育或接受融合教育,甚至在詞彙表達方面的表現還可能優於聽常兒童。
2019聽障教育成果發表會
◎主辦單位: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、科林助聽器
◎協辦單位: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、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、台北市立啟聰學校、桃國成功國小啟聰班、科林聽能復健中心、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、台灣師大特教系、嘉義大學特教中心
◎主持人: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教系主任 錡寶香教授

Related column 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