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ee xml sitemap generator
2019年日本東京研討會
2012年,我失去了聽力,與人的溝通只能靠筆談和電腦打字,在那段艱辛的歲月裡,幸有許多親朋好友關心與陪伴。因著中原大學繆老師的幫助,讓我參與了書本的翻譯,並有父親好友魏叔叔的鼓勵,使我在寂靜中振作,開始自學科技新知。

2014年2月,蕭安穗主任和當時台北榮總的團隊,為我開刀處理耳疾,半年後再進行人工電子耳蝸植入手術,我終於聽見了!新聲之旅從此展開,沿途常有意想不到的新樂趣和冒險。
裝好電子耳後,學習分辨聲音是個難忘的過程。在開頻當下,無法聽見語音的我,心裡有些失望,但回家路上聽見了公車關門的低音,心中有些悸動。接下來的一週內,我開始聽見水聲、鍵盤聲、電話鈴聲、狗和鳥的叫聲、汽機車方向燈聲,和車輛疾駛而過的聲音…。這些環境聲響看似無意義,但對我來說真是難能可貴!開頻10天後,我開始聽懂一些字。一個多月後,能用Line語音和家人講些話,回診時也能聽懂戴口罩的醫生說的幾個字。

裝好電子耳9個月後,聽力有限的我得到中央大學張老師提供的工作機會,因著熱情的實驗室同學不斷跟我說話,讓我的聽力大幅進步。當時身處於學校的環境裡,影響我再度成為學生,也是重建自信心的開始。

再次成為學生後,我必須放下自尊心,不但要在第一堂課向老師說明我的困難,還得每次上課時請老師配戴並收回FM系統。雖然有點麻煩,但也得到了些老師的留意和關照。有了更輕便的迷你麥克風後,授課老師更容易配戴、聲音品質大幅提升,甚至能連接電腦等音源訊號,對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。
這幾年我在電子耳的使用和研究上,有了更多的體驗與心得:在教會中我學會使用迷你麥克風讓自己聽得更清楚;去紐澳時,我觀察到磁感線圈(induction loop)的設施,體會到當地對聽損者的關顧;2019年,我能獨自前往日本東京參加研討會,從中了解到電子耳領域的進展,也認識了一些國內外的專家學者。最近疫情期間,我開始在運動時使用藍牙電話夾(phone clip)聽英文節目,也學會使用迷你麥克風參與線上會議。

謝謝每一位幫助過我的人,特別是中央大學吳老師開啟了我對聽覺生理的認識、中央研究院曹老師引導我看見人工智慧的潛力、台北榮總彭聽力師則和我分享了許多臨床經驗。科林張小姐、科利耳陳小姐,還有林副總幫助我克服許多難題,科林團隊也一直熱情地提供許多專業的服務。

自從失聰後,我得到許多人的幫助,如今我也學習關心一些有身心障礙的大學生,他們雖各自有不同的掙扎與挑戰,卻仍堅持努力,甚至樂觀,讓我深感欽佩,並得到鼓舞。

每當想到電子耳,就想起克拉克教授(Professor Graeme Clark),他一生致力於「修好耳朵」的志業和他對上帝的倚靠,深深鼓勵著我,使我能堅持向前,但願我也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