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,各項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物質生活變的富裕,然而伴隨而來的卻是對環境各種不等程度的破壞,其中一項因應人類文明而產生的文明病即為噪音性聽力損失(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--NIHL),此亦為職業性聽力損失的主要原因。由於其導因是環境中的噪音,所以其形成並非不可抗拒,為了能對其有所預防,對噪音性聽力損失有所認識便成今日重要的課題。

聲音可分為純音與複合音,而噪音即是無週期性的複合音。通常使用聲壓計(sound level meter)來測量噪音的音量。聲波的傳導到聽覺的產生,為一連串複雜的機制過程。H. Sponendlin(1985)提到耳朵對不同刺激音量的精神物理學效應(psychophysical effects)包括下列三個層面:1.適應性(Adaptation),所指為和刺激音量成比例的聽力閾值快速的、可逆的改變。2.暫時性的閾值改變(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,簡稱TTS),所指為代謝活動突然增加造成的聽覺疲乏,它的形成及恢復和暴露時間長短的對數成比例,通常需幾個小時的時間才能恢復,若在48至72小時內沒恢復的話,即可能造成PTS。3.永久性的閾值改變(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,簡稱PTS),例如職業性噪音暴露過久所造成的聽力損

Loeb(1986年)指出若暴露於85dBSPL的音量下8小時以上,即會造成暫時性的聽力閾值改變(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,簡稱TTS),而每增加5dB的噪音量只需減半的時間即可造成同樣的TTS。 在NlHL的定義方面,根據國內「勞公安全衛生設施規則」第341條規定勞工八小時之噪音容許暴露標準為90分貝,但根據「勞工健康保護規則」規定之八小時噪音暴露量超過85分貝即要實施健康檢查。因此,暴露於超過85分貝之噪音作業環境下八小時以上者均稱為噪音作業。

職業性NIHL的進程是很緩慢的,在臨床特徵方面,通常為兩耳對稱性的缺損而且幾乎不會造成極重度聽力損失,一旦不再暴露在噪音下,就不會有噪音暴露所造成的更進一步聽力損失。最大的聽力損失通常發生在4000Hz左右,在穩定的噪音暴露狀態下,3K、4K及6KHz的聽力損失通常在10到15年左右達到最大值。此外,持續性噪音暴露比間歇性噪音暴露更有傷害性,因為後者讓耳朵有休息時間。

在NIHL的預防及處置方面,通常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。第一級預防,指預防對人體有害的噪音量。例如:使用噪音較少的儀器設備、改變作業方法、設置隔音設備、使用耳罩(ear muffs)或耳塞(earplugs、canal caps)等。第二級預防,即定期做聽力檢查,便能早期察覺有害機制的影響(即聽力損失)。第三級預防,改善與減少輔助器的傷害,例如避免使用 適當調整之助聽器,以免造成更多的傷害。

除了透過使用防護工具降低噪音影響外,也應該透過專業聽力師建議與運用儀器評估職業工作場所之噪音量,並為其人員擬定聽力保健計畫及改善工作場所噪音,其中包含聽力檢查、問卷調查、追蹤檢查、聽力保護宣導及教育、聽力保護之相關設備之建議。

由於社會文明、工業進步,工作中的噪音引起的失聽已經形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,對人類健康也是一個大問題,同時經常也是在職業傷害賠償的重要事件之一。長期的噪音也會使得人們的工作效率降低、記憶力變差、經常焦慮不安並使心臟血管疾病產生率增高。因此,噪音的防制與定期的聽力檢查在職業安全上是個重要的課題。

Related column 相關閱讀